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,行業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。為了解區域紡織服裝產業發展、企業經營、集群運行情況,準確把握行業走勢、問題和預期,以科學務實地引導2019年行業服務工作。3月5-7日,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大鵬帶隊,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馮德虎,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、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閻巖,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,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周一奇,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副院長劉彥威,中國服裝協會品牌發展部副主任李雪菲,中國紡織信濟研究室研究專員吳猛組成的調研組,對遼寧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。
調研組三天先后走訪了大連、丹東、沈陽三市,參觀了4家企業、2個市場,召開3場座談會,座談代表包括遼寧省工信廳,沈陽、大連、丹東市工信局、行業管理部門及覆蓋13個市的8個產業集群、40余家企業。
調研發現,2018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運行整體平穩。遼寧紡織服裝產業具有良好的基礎,有一批隱形、單品冠軍和企業,在科技進步、文化創意、綠色與責任發展、集群建設等方面涌現出一批創新舉措,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:一,智能制造快速發展。大楊集團建立了智能工廠,并自主研發了服裝定制系統,2018年完成服裝定制80萬件套;大連隆生皮衣智能制造已達全球領先水平;大連東元通過實施設備局部智能化改造,生產效率顯著提升不斷增強。在戶外運動、安全防護等領域發展較快,擁有新龍泰、瑞沃爾、優耐特等一批在新型纖維、特種染整方面的企業;柞蠶絲制品是遼寧的特色,產品研發的不斷創新正在拓寬其應用領域。三,文化創意蓬勃發展。文化創意、品牌建設正在成為遼寧服裝企業轉型發展中的重要動能,丹東唐人服飾以刺繡為基礎,開發了一系列民族服飾,如韓國民族服裝的高定、展現中國元素的旗袍等,大連思凡、一生一紗也都將時尚設計定位為企業的基因。第四,綠色發展與社會責任建設步伐加快。企業加快落實節能減排的相關政策,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社會責任管理來提升內生力,保障可持續發展。第五,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建設穩步提升。大連普蘭店、瓦房店、中山區、甘井子等特色產業集群在政策支持、平臺構建、資源鏈接、培訓教育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效舉措;興城泳裝產業集群在自主品牌建設、線上線下融合、“走出去”與“引進來”中發展成效顯著;西柳鎮不斷創新展會、采購節、設計師大賽模式,提升知名度,并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市場建設、互聯網+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果;五愛市場、五愛服裝城不斷改善營商環境,同時加強智慧市場、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建設。
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在整個外部環境變化下,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與壓力。遼寧省地處我國東北部,更是有著地域特色明顯的發展挑戰,如人口結構、環保政策等。在座談會中,企業反映的一些問題,需要行業正視。一,人才問題。遼寧本地人才外流嚴重、外地人才引進困難的現象并存,設計、研發類人才亟缺。二,員工社保。中小企業普遍表示員工的社保繳納給企業帶來了比較重的負擔,加之一些企業員工老齡化嚴重,未來負擔會更重。三,品牌推廣。許多企業由做外貿的代加工起家,在積攢了一定的技術、管理能力后,開始轉向自主品牌建設,但品牌推廣比較困難,南北方存在地域差異。第四,小企業融資問題。一些企業反映紡織服裝產業沒有被列入當地政府支持的產業行列,在融資方面比較困難,存在著行業類別的歧視問題。
企業從自身發展的實際出發,也提出了一些政策訴求,主要有以下三方面。(1)降低生產費用。企業反映工業用電費用有序降低費用,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,提高生產積極性。(2)落實環保補貼。高、國儲棉運費補貼設置不合理等,希望自主改進生產設備給企業資金正常流動造成的負擔較重,企業希望在環保設備更新方面的補貼要盡快落實。(3)細分政策對象。希望依據行業類別、企業規模等的不同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、適用性的政策,防止“一刀切”帶來的不良影響,比如勞動密集型產業,的社保征收與其他類型企業應區分對待。